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滚动 >  >> 
高标准农田打开黑土地丰产“密码”
来源:长春发布      时间:2023-06-18 14:06:19


【资料图】

春争日,夏争时。行走在沃野千里的长春大地,翠绿的田野拼接出一望无垠,一幅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画卷映入眼帘,一块块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正诉说着新变化、孕育着新收获,为农业生产带来全新变革。“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紧密结合全市耕地资源实际、农业生产实际,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编制印发了《长春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围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4年间,我市共向省级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标459.47万亩,占全省总任务指标的22.3%。从高产的“黄金玉米带”到广袤的“白金水稻田”,从肥沃的“黑土粮仓”到纵横的“田间沟渠”,全市各级农业部门把建设高标准农田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政策支持、不断加大投入,悄然掀起了一场农田建设热潮。耕地质量关系国家“饭碗”。提高耕地质量,改善耕作方式,增加耕种效益……如今,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已迈入千万亩大关,累计建设面积达1036万亩,许多昔日的“望天田”“斗笠田”,变成了“万亩田”“高产田”。依托“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信息平台”,强化农田建设项目信息化精准管理,我市对已建成项目区块全部上图入库,实现立项、实施、验收等各阶段的精准监管。突出黑土地保护核心区、黄金玉米带等优势,着力打造稳产高产“良田”,整乡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市提出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229.69亩、改造提升86.9万亩的工作目标,这一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将打开黑土地上的丰产“密码”。规模农业——土地连片功在高产田零散的稻田连成片,泥泞的土埂变硬渠,大型农机撒欢儿作业,灌溉管道鳞次栉比,物联网检测进农田……来到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水稻还可以这样种!这正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改变。“以前地块分散,大型农机根本用不上。现在来去自如,种地那叫一个痛快!”红光村党总支书记李在德说,今年春耕仅用10多天时间,就完成了全村4000余亩水稻插秧。过去,红光村就以种稻闻名,素有“稻村”的美誉,可多年来光有个好名声,却没赚到“实在钱”,全村八成以上的村民选择外出务工。“人都走空了,还靠啥发展?”这让不少村民深感困惑。近年来,红光村利用农业项目资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实现了生产规模化、机械化、规范化。“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现在村里的稻田,大块的有十几亩,小块的也有五六亩,单是把田埂打破、连片,种植面积一下子就多了400多亩。”这几年发生在村里的变化,让李在德深感欣喜。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全村粮食产量提高10%,肥料利用率提高2%,灌溉率提高7%,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以上。那么,高标准农田是如何建成的?“在农田里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采取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复等单一措施或综合措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道出了其中的关键。为保证建设质量和进度,我市加强规划统筹和资金整合,提前规划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并与各县(市)区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快推进土地平整、田块规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工程建设,着力打通农田“大动脉”,疏通农田“毛细血管”。智慧农业——农田建设有了“现代范”稻田集中连片统一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通过改造,明渠灌水变地下管网,泥泞的田间路变成硬化路面;秸秆还田、绿色防控、物联网、鸭稻共生等现代农业技术集成应用……在榆树市保寿镇红旗村,近年来发生在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新变化让人欣喜。穿行在民悦合作社的农田里,一股现代农业气息扑面而来。高处的物联网环境监测全天守候,地上有稻田鸭“巡逻”,两个好帮手代替农药、化肥,彻底免去除虫、除草环节,让高标准农田更加肥沃。“过去春怕旱、夏怕虫、秋怕涝,冬天水稻秸秆没处收。如今土肥沃、旱能浇、涝能排、智能杀虫、绿色施肥。秋收没瘪籽儿,亩产过千斤,冬天秸秆回地里,年年丰收准没跑。”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用一段顺口溜,把尝到的高标准农田甜头讲得头头是道。而藏在农田地下的机井,便是现代农业和农人智慧的结合,拧开阀门,只见水流顺着管网流向稻田,灌溉就像打开水龙头一样轻松。“农田铺上管网,灌溉效率至少提升了一倍。”改用地下管网、配备抗旱机井、土渠变地表水渠……科学灌溉,节水节肥,水稻生产更加便捷,徐禹庆说,混凝土浇筑的田间渠道走水更畅通!从前在土渠内蓄满水,最多够用3天,大部分水肥顺着渠道跑掉了。渠道经过衬砌变成地表水渠,极大降低水分和肥量的流失,用肥量减少20%以上。小账连大账,良田配良法,粮食稳增产。在建设完成的高标准农田上,我市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先进农机和技术,解决了耕地碎片化、质量下降、设施不配套等问题,提高了水土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市农业信息中心专家李社潮表示,根据典型项目调查,在高标准农田的作用下,耕作成本将减少5%~15%,生产效率提高10%~20%,机械化水平提升15%~20%,规模经营流转率至少提高30%,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绿色农业——“烧饼田”成了优质“米袋子”现在提倡绿色种植,我们种的粮很让人放心。”眼下,水稻种植已转入田间管理期。一场细雨浇淋过后,农安县小城子乡顺民心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绿色有机水稻示范园区里,翠绿的秧苗娇嫩可人,说起这几年的绿色增收经历,合作社负责人王东侠归功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在高标准农田上种植绿色水稻,收益足足高了两成。”合作社增收,功劳为何在高标准农田?过去烧饼一样不规则的田块,如今横成排、竖成行,泥泞的土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塑料田埂。“高强度塑料制成的田埂,不但使用寿命长还不用整修。”走进农田,王东侠用手敲了敲脚下的田埂,“过去备耕最头疼的就是整修田埂,高度不够就得加高、出现侧漏就得修补,整修一遍就得10多天。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成,土田埂逐渐走出历史舞台,每亩地节省维护成本100多元。”在建设完成的高标准农田上,我市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先进农机和技术,让农业生产环节化繁为简,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这片高标准农田上,顺民心合作社今年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在做“减法”同时,他们也算起了“加法”。“由于塑料田埂占地面积小,不会生杂草,粗略地算了一下,种植面积增加了10%。”王东侠笑呵呵地说,现在合作社种植的水稻,已经连年达到绿色食品认证标准。靠着高标准农田“出圈”的顺民心合作社并不是特例。高标准农田带来的收益,不仅仅是土地上的丰产。在稳定粮食产能基础上,我市还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了一批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以此增加农民务农收入,农业生产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示范农业——以点带面建设新农田近年来,我省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主要措施之一,全力推进“千亿斤粮食工程”。按照《吉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2021—2023年)》要求,我市在省内率先启动1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工程化试点,通过“政府主导、示范引领、企业实施、市场运作”的模式,在双阳区、公主岭市、德惠市等地设立项目区,并通过专题会议确定了工程化试点实施单位。树标杆、强引领、重示范……以点带面,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引进先进实用工程技术和装备技术,开展生态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及工程性缺水等专项建设示范,推进示范区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田间气象站、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科技应用……据该工程化试点项目负责人介绍,根据“因地制宜、因需设计、提升产能”的总体要求,示范区将突出示范引领,建设内容涉及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打造智能、科技、高效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究竟“高”在哪儿?看看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工程化试点项目的前期规划就懂了。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将高标准农田的“高”归结为四方面:农田质量高,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势平坦;产出能力高,作物生产条件好、产量潜力高;抗灾能力高,旱能浇、涝能排,确保及时灌溉;资源利用效率高,机具装备先进、农机农艺融合,农业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优先优质玉米产业区、优质水稻产业区布局落位,我市将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工程化试点内,连续实施3年以上堆沤肥还田,强化农田防护林网建设,集成推广高效节水、农机利用、智慧农业等技术措施,加快“整村、整乡、整县”集中连片推进。

来源:长春日报

编辑:刘素娜

责编:陈思秀

校对:王更月

监制:谢晓晖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