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滚动 >  >> 
赤水市红卫村:高粱熟来红满天 最是欢喜丰收时
来源:天眼新闻      时间:2023-08-18 02:34:40

秋景总醉人,秋实更喜人。初秋时节,在农村有着“啃秋”“晒秋”“抢秋”等习俗,在浓浓的秋意中收获力量,品尝喜悦。

高粱,性喜温暖,抗旱、耐涝。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遵义市赤水市实施规模化种植高粱,撂荒地变身“聚宝盆”,好产业结出“致富果”。

村民喜收红缨子高粱


(相关资料图)

走进赤水市长期镇红卫村红缨子高粱种植示范基地,只见沉甸甸的高粱穗压弯枝头,一派好“丰”光。红卫村乡村振兴工作队成员纷纷拿起镰刀、撸起袖子和村民一起抢抓好天气,抢收、转运、晾晒高粱,大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成为秋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看到村里到处都是一片丰收繁忙的景象。作为红卫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王加云,心里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

“最近赤水市的降雨量有点频繁,总是揪着心,天天关注天气,一旦天气有所好转,就赶紧通知各组村民,抓紧抢收庄稼。”谈及红卫村今年的高粱收割,王加云感慨地说,“担心高粱还没有抢收到家就发芽了,影响今年的销售价格。”

红卫村第一书记王加云走访入户

5月份驻村以来,红卫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结合实际情况,紧紧围绕“一宣六帮”“驻村八法”工作要求,通过实地走访、深入调研、查阅资料,深入到每家每户,进一步摸清村情概况,了解民意,细化帮扶措施,明确任务清单,有效推动了全村的各项工作。

“很多年轻的村民外出务工,家里老人种不了多少地,地就慢慢地撂荒了。”红卫村党支部书记张光海说。

乡村振兴,产业富民是关键。红卫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结合该村产业发展情况,利用撂荒地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红粱、玉米、大豆、辣椒、稻子种植等农产业。这不仅让红卫村撂荒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收割红粱场景

其中,红粱产业是红卫村重点发展的产业,该村通过“企业+村集体+种植大户+农户”组织方式,将一千多亩撂荒地种植起了红粱,打造成为红粱产业示范基地,实现让撂荒地变成“致富田”,变“靠山吃山”为“养山富山”。

在高粱地旁的晾晒场,机器轰鸣,“现在,我们逐步用机械代替人力,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与产能。撂荒地管护形成高粱规模化种植,好种、好收、好管。”张光海说,“今年丰收7000多斤红粱,3.6元一斤,满打满算有将近20多万的收入,这极大充实了我们的村集体经济。”

袁富春是红卫村红粱种植大户,每年的红粱收成有2000多斤。“村支两委对我的帮助很大,发种子、发肥料。驻村第一书记王书记也非常关心我家,经常来家里走访,了解家里成员情况、身体状况、产业发展。”袁富春十分感激地说。

“去年没种红粱的地今年也都种成了红粱,我家还计划秋收后再尝试种植再生红粱。”红卫村种植大户廖同儒乐呵呵地算着经济账,每亩红粱地的收入在2000元左右,基础条件好,稳定增收,他对发展红粱产业信心满满。

高粱熟来红满天,产业欣欣向荣,百姓笑开了颜。红卫村探索出统一宣传、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保险、统一销售的一条产销模式,以专业合作社与市场主体合作实行“统购统销”,主动对接酿酒企业等终端市场,与酿酒企业达成合作,搭建“产销直通车”,走“订单农业”,从根本上解决了高粱销路问题,推动了高粱种植产业规模化、机械化、优质化发展,有效实现“1+1>2”的叠加效应。

通讯员 张世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熊江睿

编辑 骆航念

二审 张婷

三审 田旻佳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