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融资 >  >> 
“生态包袱”成了“绿色财富” 低碳农业展现生态效益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时间:2023-07-07 18:47:44


(资料图)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潜力所在。作为一种环保、节能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低碳农业旨在通过产业调整、技术创新、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手段,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损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近年来,我国多地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

截至2022年末,上海已全面完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建成2个示范区、10个示范镇和100个示范基地,初步形成大、中、小生态农业循环利用体系。与此同时,加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生态农场建设,全面落实化肥农药减量,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浙江省余杭区围绕健全绿色循环发展体系,优化出台《关于推进余杭区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各类政策,提高畜禽粪污、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变废为宝”。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发展以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为特征的生态低碳农业,能大幅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提升农业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

多地实践显示,通过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全链条拓展农业绿色发展空间,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正在切实把农村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比如,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完成了浙江省首单茶园碳汇交易,松阳县李山头村的3278亩茶园累计产生1416吨碳汇,实现交易额5万元人民币;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全球环境基金农业示范区内,通过采取固碳、减排、气候变化适应以及增效增收等技术,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5%至25%、固碳量增加12%至17%、作物单产增加5%至10%的成效……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

《2023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农业碳排放总体强度较低,单位农业GDP碳排放、人均碳排放及人均农业人口碳排放均远低于美国。报告援引了2014年的公开数据,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生产总碳排放量为8.2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只占全国碳排放的6.7%,但农业生产总值占GDP总量的9.5%。也就是说,我国农业生产以1/16碳排放量,创造了近1/10的GDP,以较低的农业碳排放强度,保障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安全供给。

在减排举措上,我国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农业减排固碳战略、政策和技术措施研发推广等,已基本建立了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政策和技术体系。如构建秸秆还田下水稻丰产与甲烷减排的稻作新模式,实现水稻增产最高达8.8%、氮肥利用增效超过30%、稻作节本增收8.3%~9.7%和甲烷减排31.5%~71.7%的显著效果。

去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出台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与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融合的格局基本形成,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到2030年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与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推进的合力充分发挥,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业内相关人士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生态低碳农业发展,要求在减排固碳的同时,还要做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资源利用与区划团队首席科学家尹昌斌表示,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要辩证地把握农业发展与碳减排的关系。比如,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保护性耕作制度和节水农业、开展化肥农药减施行动、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等绿色发展技术模式和措施,构建“控源优先、减耗为主、增汇为辅、循环利用”的低碳农业体系,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土壤固碳减排能力,促进农业生产高效率、低能耗、低碳排、高碳汇。(记者 杨秀峰)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