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融资 >  >> 
莫让“网络厕所”污染“精神家园”
来源:南方日报      时间:2023-08-16 03:25:50


(相关资料图)

日前,关于“网络厕所”的相关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其中暴露出的网络空间肆无忌惮攻击他人、刻意诱导骂战引流等问题令人担忧。

顾名思义,“网络厕所”是供网友发泄负面情绪,充斥着不良内容,如同一个脏乱厕所的虚拟空间。据调查,“网络厕所”的主要讨论对象,不仅包括明星艺人等社会公众人物,还有普通人、普通网友,并按照不同主题分为“穷人厕”“舍友吐槽厕”“容貌焦虑厕”“COS厕”等。其间,虽有恶俗黑话、谐音梗、代替词等“加密语言”,但难掩“高浓度”的网络戾气危害。

无论本意是不是“向内抱怨”,可以看出,“网络厕所”这一特定空间由于充满了互撕攻击、谩骂吐脏,已经超出了合理用网、文明用网的范围,构成了对网络环境的污染,很容易成为滋生网络攻击、网络暴力的温床。例如,江门谭女士就反映,自己发在社交平台上的一组COS(角色扮演)照片莫名其妙被人“挂厕”,从而招致言语贬低和人身攻击。对待这种隐蔽性极强、社会危害极大的行为,万不能放任自流、掉以轻心。

“网络厕所”之所以令人大跌眼镜,还在于其主要参与群体是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他们生理和心理尚未发育成熟,不良用网行为极易互相影响,不利于身心健康。再加上“网络厕所”文化披上游戏、追星、二次元等马甲,很容易误导未成年人,使之难以分辨。

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网络空间才符合未成年人的根本利益。目前,我国未成年网民达1.83亿,一方面青少年“触网”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92.1%,另一方面,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在不断凸显,有害内容隐形变异、网络欺凌丛生等危害不可小觑。从连续三年部署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到拟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再到加快推动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为了未成年人“冲浪”安全,一系列真招实招频出之余,仍有一些乌烟瘴气的“网络死角”亟待进一步重视。

网络是亿万未成年人的“精神家园”,不容“网络厕所”随意污染。当务之急是,要对“厕所号”问题比较集中的贴吧、频道、圈子、超话、小组等板块进行清理整治,必要时采取暂停更新、解散关闭等措施,坚决整治“网络厕所”的臭气。与此同时,压实平台责任,通过提高“厕所号”识别能力,强化恶俗黑话发现能力,开通违规账号平台举报通道等举措,最大限度为“精神家园”消毒杀菌,以强化治理力度,彰显保护温度。

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是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必然要求。从长远来看,打扫干净“网络厕所”,还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协同发力,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从根子上引导青少年正确用网、文明用网。(陆夷)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